下肢水腫是指人體下肢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液體積聚,導致下肢部位出現腫脹的癥狀。
下肢水腫的原因較為多樣。心臟疾病如心力衰竭,可能導致心臟泵血功能減弱,使血液回流受阻,引起下肢水腫。肝臟疾病如肝硬化,會影響蛋白質的合成,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,液體滲出到組織間隙,引發(fā)水腫。腎臟疾病如腎病綜合征,可使腎臟的排水和排鈉功能障礙,體內水鈉潴留,進而出現下肢水腫。下肢靜脈回流障礙,如靜脈曲張、深靜脈血栓等,也會導致下肢血液淤積,出現水腫。營養(yǎng)不良、內分泌失調、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等也可能引起下肢水腫。
下肢水腫的臨床表現為下肢的皮膚緊繃、發(fā)亮,按壓后可出現凹陷,且凹陷恢復緩慢。如果下肢水腫是由疾病引起的,還可能伴有其他癥狀,如心臟病引起的水腫可能伴有呼吸困難、乏力等;肝臟病引起的水腫可能伴有腹水、黃疸等;腎臟病引起的水腫可能伴有蛋白尿、血尿等。
當發(fā)現下肢水腫時,應及時就醫(yī),進行相關檢查,如心臟超聲、肝功能、腎功能、下肢靜脈超聲等,以明確病因,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在日常生活中,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,適當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。飲食方面,應注意控制鹽分的攝入,避免食用過多的腌制食品。如果是疾病引起的下肢水腫,應按照醫(yī)生的建議進行治療,按時服藥,定期復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