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禁食、胃腸減壓、抗感染、營養(yǎng)支持、手術治療等。
1. 禁食: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時,腸道處于炎癥損傷狀態(tài),繼續(xù)進食會加重腸道負擔,導致病情惡化。禁食可使腸道得到充分休息,減少消化液分泌,降低腸道蠕動對病變部位的刺激,有利于腸道炎癥的修復。一般需禁食 7 - 10 天,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,待腹脹、嘔吐緩解,大便潛血轉陰后,可逐漸恢復喂養(yǎng),從少量稀釋奶開始,逐漸增加奶量和濃度。
2. 胃腸減壓:通過插入胃管,將胃內(nèi)氣體和液體引出,減輕胃腸道內(nèi)壓力,緩解腹脹癥狀。對于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,胃腸減壓能有效排出胃腸道內(nèi)積聚的氣體和液體,改善腸道血液循環(huán),減輕腸道擴張對腸壁的壓迫,防止病情進一步發(fā)展。需保持胃管通暢,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、性質和量,并做好記錄。
3. 抗感染: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,選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至關重要。常用的抗生素有頭孢噻肟鈉針劑、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、甲硝唑注射液等。頭孢噻肟鈉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,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和陽性菌有較強抗菌活性;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可破壞細菌細胞壁,增強抗菌效果;甲硝唑對厭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。遵醫(yī)囑按時、足量使用抗生素,以控制腸道感染,促進病情恢復。
4. 營養(yǎng)支持:由于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禁食時間較長,為保證其生長發(fā)育和維持機體代謝需要,需給予營養(yǎng)支持。一般通過靜脈輸注葡萄糖、氨基酸、脂肪乳等營養(yǎng)物質,提供足夠的熱量、蛋白質和脂肪。同時,補充維生素、電解質等,維持水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。根據(jù)患兒體重和病情調整營養(yǎng)液的種類和劑量,確保營養(yǎng)供給充足。
5. 手術治療:當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病情嚴重,出現(xiàn)腸穿孔、大量腸壞死等情況時,需進行手術治療。手術方式包括腸切除吻合術、腸造瘺術等。腸切除吻合術可切除壞死的腸段,重新吻合腸道,恢復腸道的連續(xù)性;腸造瘺術則是將病變腸段外置,暫時解除腸道梗阻,待病情穩(wěn)定后再行二期手術。手術風險較大,但對于挽救患兒生命、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。
治療期間要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生命體征、腹脹情況、大便性狀等變化,根據(jù)醫(yī)生的安排進行相應檢查,如腹部 X 光、血常規(guī)等,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