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血管疾病、內分泌疾病、神經系統疾病、慢性疼痛疾病、癌癥等疾病易伴發(fā)抑郁癥。
1. 心血管疾?。盒难芗膊∪绻谛牟?、心肌梗死等易伴發(fā)抑郁癥。一方面,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、活動受限以及對病情的擔憂會給患者心理造成巨大壓力。另一方面,心血管疾病引發(fā)的體內神經遞質、激素水平變化也可能影響大腦神經調節(jié),導致抑郁情緒產生,患者常出現情緒低落、對生活失去興趣等癥狀。
2. 內分泌疾?。簝确置诩膊≈校谞钕偌膊≥^為典型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時,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,會擾亂身體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。甲亢患者可能因代謝加快、情緒易激惹后出現抑郁,甲減患者則因代謝緩慢、疲勞乏力等導致心境低落,影響日常社交與生活。
3. 神經系統疾病:像腦卒中、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常伴發(fā)抑郁癥。腦卒中后,大腦神經組織受損,神經功能出現障礙,影響神經遞質的正常分泌和傳遞,患者可能在肢體功能障礙基礎上,出現情緒低落、焦慮等抑郁癥狀。帕金森病患者由于腦部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,導致運動功能障礙,長期患病帶來的生活不便也易引發(fā)心理問題。
4. 慢性疼痛疾?。郝蕴弁醇膊∪珙愶L濕關節(jié)炎、腰椎間盤突出癥等,長期的疼痛折磨不僅影響患者睡眠、飲食等生活質量,還會使患者心理負擔加重,逐漸失去治療信心,陷入消極、抑郁狀態(tài),對原本喜愛的事物不再關心。
5. 癌癥:癌癥患者在確診后,面臨疾病的嚴重性、治療的痛苦以及對未來的恐懼,心理壓力極大。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如脫發(fā)、惡心嘔吐等也會打擊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使得很多癌癥患者出現抑郁癥狀,影響治療效果和康復進程。
軀體疾病患者要重視自身情緒變化,保持積極心態(tài),主動與家人、醫(yī)護人員溝通交流內心感受。日常規(guī)律作息、適度運動,有助于緩解不良情緒。若發(fā)現情緒問題嚴重影響生活,應及時告知醫(yī)生,以便采取相應干預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