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索靜脈曲張在中醫(yī)里分為肝腎虧虛型、氣滯血瘀型、濕熱下注型、脾腎陽虛型、氣血兩虛型等。
1. 肝腎虧虛型:此型較為常見,多因肝腎不足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肝腎同源,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虧虛則精血不足,無法濡養(yǎng)精索脈絡,導致精索靜脈迂曲擴張?;颊叱0橛醒ニ彳洝㈩^暈目眩、性功能減退等癥狀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療以滋補肝腎、通絡活血為主。
2. 氣滯血瘀型:情志不暢,肝郁氣滯,氣行不暢則血行瘀滯,精索脈絡受阻,引發(fā)精索靜脈曲張?;颊哧幠覊嬅浱弁矗弁床课还潭?,勞累或久站后加重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療著重疏肝理氣、活血化瘀。
3. 濕熱下注型:外感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(jié)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蘊而化熱,濕熱下注于下焦,阻滯精索氣血運行?;颊哧幠页睗瘛嬅?、灼熱疼痛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(shù)。治療原則為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。
4. 脾腎陽虛型:脾腎陽氣不足,推動無力,氣血運行遲緩,導致精索靜脈氣血瘀滯?;颊叱芯黛o脈曲張癥狀外,還可見畏寒肢冷、神疲乏力、腹脹便溏等癥狀,舌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滑,脈沉細弱。治療以溫補脾腎、活血化瘀為主。
5. 氣血兩虛型:久病體虛、勞累過度或失血過多等,導致氣血虧虛,氣虛則血行無力,血虛則脈絡失養(yǎng),引起精索靜脈曲張?;颊哧幠覊嬅洠瑒诶酆蠹又?,伴有面色萎黃、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等癥狀,舌淡苔薄白,脈細弱。治療需益氣養(yǎng)血、通絡化瘀。
在日常生活中,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久站、久坐,適當進行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等,以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。飲食上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,戒煙戒酒。同時,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波動過大。若出現(xiàn)相關癥狀,應及時就醫(yī),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規(guī)范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