凝血酶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在檢測物質、參考范圍、臨床意義、影響因素、檢測目的等方面存在區(qū)別。
1. 檢測物質:凝血酶時間是在受檢血漿中加入標準化凝血酶溶液,觀察開始出現(xiàn)纖維蛋白絲所需的時間;凝血酶原時間是在受檢血漿中加入組織凝血活酶和鈣離子,觀測血漿凝固所需時間。
2. 參考范圍:凝血酶時間正常參考范圍一般在16 - 18秒,不同檢測方法和儀器可能略有差異;凝血酶原時間正常參考范圍通常為11 - 13秒 ,同樣會因檢測條件不同而有變動。
3. 臨床意義:凝血酶時間延長常見于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、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、血中存在肝素或類肝素物質等;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多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、Ⅴ、Ⅶ、Ⅹ缺乏癥,維生素K缺乏,肝臟疾病等。
4. 影響因素:凝血酶時間受纖維蛋白原的質和量、肝素等抗凝物質影響;凝血酶原時間受維生素K、肝臟功能、某些藥物如華法林等因素影響。
5. 檢測目的:凝血酶時間主要用于反映纖維蛋白原轉變?yōu)槔w維蛋白的時間以及是否存在抗凝物質;凝血酶原時間主要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統(tǒng)功能的篩查。
在日常生活中,若涉及到這兩項指標的檢測,應保持正常作息,避免熬夜和劇烈運動,飲食盡量清淡,避免食用過于油膩、辛辣的食物。若檢測結果異常,務必遵循醫(yī)生的診斷和治療方案,積極配合后續(xù)檢查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