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吊針腫了可能是針頭移位、藥物刺激、靜脈炎、輸液速度過快、過敏反應等因素,需要針對病因治療,可采取的方法有調整針頭位置、更換輸液部位、局部熱敷、減慢輸液速度、使用抗過敏藥物等。
1. 針頭移位:在輸液過程中,肢體活動可能導致針頭位置改變,使藥液漏出血管外,引起局部腫脹。發(fā)現(xiàn)后應及時告知護士,護士會小心調整針頭位置,若無法調整則需重新穿刺。穿刺后要盡量保持穿刺肢體的相對固定,避免大幅度活動。
2. 藥物刺激:某些藥物對血管刺激性較大,如甘露醇注射液、氯化鉀注射液等,容易引起局部血管痙攣、疼痛、腫脹??稍卺t(yī)生指導下更換輸液部位,同時對腫脹部位進行熱敷,促進藥物吸收。也可遵醫(yī)囑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、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、如意金黃散等藥物,減輕局部癥狀。
3. 靜脈炎:長期輸注高濃度、刺激性較強的藥物,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,可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。表現(xiàn)為沿靜脈走向出現(xiàn)條索狀紅線,局部組織發(fā)紅、腫脹、灼熱、疼痛。需抬高患肢并制動,局部用50%硫酸鎂溶液濕敷,也可遵醫(yī)囑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、布洛芬緩釋膠囊、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藥物減輕炎癥和疼痛。
4. 輸液速度過快:輸液速度過快會使短時間內進入體內的液體量過多,超過了血管的承受能力,導致局部腫脹。應及時減慢輸液速度,一般成人每分鐘40 - 60滴,兒童每分鐘20 - 40滴。同時密切觀察腫脹情況,若腫脹逐漸消退則無需特殊處理。
5. 過敏反應:對輸入的藥物、液體或輸液器材過敏,可能出現(xiàn)局部腫脹,還可能伴有瘙癢、皮疹等癥狀。立即停止輸液,更換輸液器和液體,保持靜脈通路通暢。遵醫(yī)囑使用抗過敏藥物,如氯雷他定片、西替利嗪膠囊、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等進行治療。
輸液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情況,若出現(xiàn)腫脹、疼痛等異常及時告知醫(yī)護人員。保持穿刺肢體的清潔干燥,避免沾水,防止感染。按照醫(yī)護人員告知的輸液速度進行輸液,不要隨意自行調節(ji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