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骨軸位片通常有以下幾種拍攝方式:側位、軸位、斜位、切線位、軸位改良位等。
1. 側位:患者側臥位,被檢測側足部緊貼探測器,足底與探測器平行,中心線垂直射入跟骨中點。此位置可清晰顯示跟骨的側方形態(tài)、跟骨體高度及跟骨結節(jié)角度等。
2. 軸位:患者仰臥或坐于檢查床上,被檢測側膝關節(jié)屈曲 90°,足尖向上,探測器置于足底下方,中心線垂直射入跟骨中點。該位置能較好地顯示跟骨的軸位形態(tài),包括跟骨寬度、高度及距下關節(jié)等結構。
3. 斜位:患者仰臥或坐于檢查床上,被檢測側膝關節(jié)屈曲 90°,足尖內旋或外旋約 30°-45°,探測器置于足底外側或內側,中心線垂直射入跟骨中點。此位置可觀察到跟骨的斜位影像,對于判斷跟骨骨折的類型及移位情況有一定幫助。
4. 切線位: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,被檢測側足部稍外展,使跟骨外側緣貼近探測器,中心線與跟骨外側緣相切射入。該位置主要用于觀察跟骨外側壁的病變,如跟骨骨刺等。
5. 軸位改良位:在軸位的基礎上,適當調整探測器角度或患者體位,以獲得更清晰的跟骨軸位影像。此位置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,以滿足不同的診斷需求。
注意事項:拍攝跟骨軸位片時,應確?;颊唧w位舒適、穩(wěn)定,避免因移動而影響影像質量。同時,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和參數,以獲得最佳的影像效果。在拍攝過程中,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,如有不適或異常應及時停止檢查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。拍攝后的影像應及時進行閱片和分析,如有疑問應及時與臨床醫(yī)生溝通,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