嘔血大部分是上消化道出血所致。上消化道包括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、胰、膽道等部位。
食管出血可因食管靜脈曲張破裂、食管炎、食管潰瘍等引起。胃出血常見于胃潰瘍、胃癌、胃黏膜糜爛等。十二指腸出血多因十二指腸潰瘍、十二指腸憩室炎等導致。
當這些部位的血管破裂或黏膜受損時,血液會流入胃內(nèi),再經(jīng)嘔吐排出體外,形成嘔血。嘔血的顏色和性狀可因出血部位、出血量及血液在胃內(nèi)停留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異。例如,出血量少且在胃內(nèi)停留時間短,嘔血可為暗紅色或咖啡色;出血量較大且速度快時,嘔血可為鮮紅色。
除了上述常見部位,少數(shù)情況下,下消化道出血如空腸、回腸、結腸等部位的出血,若血液反流至胃內(nèi),也可引起嘔血,但相對少見。
嘔血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癥狀,往往提示存在潛在的疾病,應及時就醫(yī)進行詳細的檢查,如胃鏡、腸鏡等,以明確出血部位和原因,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。同時,患者應保持安靜,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,以免加重出血。
嘔血大部分是上消化道出血所致,應引起重視并及時就醫(yī)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