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用藥的給藥途徑有口服、靜脈注射、肌肉注射、外用、直腸給藥等。
1. 口服:這是最常見的給藥途徑,方便且相對安全。通過口服藥物,經胃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發(fā)揮藥效。適合大多數(shù)能配合的兒童,如片劑、膠囊、顆粒劑、糖漿劑等多種劑型都可口服。但要注意根據(jù)兒童年齡和吞咽能力選擇合適劑型,喂藥時避免嗆咳。
2. 靜脈注射:能使藥物迅速進入血液循環(huán),起效快,常用于急救、嚴重感染等情況??删珳士刂扑幬飫┝亢洼斪⑺俣?,但操作有一定難度和風險,如可能引起局部疼痛、靜脈炎、感染等,需要專業(yè)醫(yī)護人員操作,且對藥物的濃度、配伍等有嚴格要求。
3. 肌肉注射:將藥物注入肌肉組織,吸收速度較口服快,比靜脈注射慢。適用于不宜口服或靜脈注射的藥物。不過肌肉注射可能引起局部疼痛、硬結等,部位選擇不當還可能損傷神經,通常選擇臀大肌、三角肌等部位,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護理。
4. 外用:通過皮膚或黏膜給藥,如涂抹藥膏、貼劑等??杀苊飧闻K首過效應,減少全身不良反應。常用于皮膚病、局部炎癥等。使用時要確保皮膚清潔、無破損,根據(jù)年齡和部位選擇合適劑型和劑量,注意觀察局部有無過敏等反應。
5. 直腸給藥:將藥物制成栓劑或灌腸劑經直腸給藥。藥物通過直腸黏膜吸收,可部分避免肝臟首過效應。適用于不能口服或拒絕口服的兒童,如退熱栓等。但操作時要輕柔,避免損傷直腸黏膜,注意藥物的保留時間和溫度。
兒童用藥時,家長要積極配合醫(yī)護人員,詳細告知孩子的病史、過敏史等信息。嚴格按照要求的劑量、時間和方法給藥,密切觀察孩子用藥后的反應,若出現(xiàn)異常如哭鬧不止、皮疹、呼吸異常等,應及時與醫(yī)生溝通,以便調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