頸動脈狹窄常見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、頸動脈內(nèi)膜切除術、頸動脈支架置入術、血管搭橋術、激光血管成形術等。
1. 藥物治療:主要通過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,來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栓形成風險;同時使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等,穩(wěn)定斑塊、降低血脂,控制病情進展,適用于狹窄程度較輕、癥狀不明顯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 。
2. 頸動脈內(nèi)膜切除術:這是一種經(jīng)典的外科手術,通過切開頸動脈,將增厚的內(nèi)膜和斑塊切除,恢復血管內(nèi)徑,改善腦部供血。該方法療效確切,對于重度頸動脈狹窄且身體狀況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是較好選擇 。
3. 頸動脈支架置入術:屬于微創(chuàng)介入治療,通過導管將支架輸送到狹窄部位并撐開,支撐血管壁,使血流恢復通暢。具有創(chuàng)傷小、恢復快的優(yōu)點,適合不能耐受傳統(tǒng)手術或病變部位特殊的患者 。
4. 血管搭橋術:當頸動脈狹窄嚴重且無法通過上述方法治療時,可考慮血管搭橋術,即使用自身血管或人工血管在病變血管兩端建立旁路通道,繞過狹窄部位,恢復腦部血供 。
5. 激光血管成形術:利用激光能量消融血管內(nèi)的斑塊,使狹窄的血管再通。不過該方法技術要求高,應用相對較少,一般作為特殊情況下的備選方案 。
治療后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戒煙限酒,均衡飲食,適度運動,控制好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基礎指標。定期到醫(yī)院復查,包括超聲、CT血管造影等檢查,以便及時了解血管情況。嚴格按醫(yī)生要求用藥,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,若出現(xiàn)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