盜汗與自汗在發(fā)病時間、出汗原因、出汗部位、汗液特點、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。
1. 發(fā)病時間:盜汗通常在入睡后出汗,醒來后汗止;自汗則是在清醒狀態(tài)下,不因勞動、穿衣厚或炎熱等因素而自然出汗。
2. 出汗原因:盜汗多由陰虛內熱所致,陰虛不能制陽,虛熱內生,入睡時衛(wèi)氣入里,肌表不固,虛熱蒸津外泄而汗出;自汗常因氣虛或陽虛引起,衛(wèi)氣虛弱,不能固攝肌表,導致津液外泄而自汗。
3. 出汗部位:盜汗常見于頭部、胸部、背部等;自汗可全身出汗,也可局部出汗,如手心、腳心等部位較為常見。
4. 汗液特點:盜汗的汗液一般較為黏膩;自汗的汗液多清稀。
5. 治療方法:盜汗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等藥物;自汗治療以益氣固表為主,常用玉屏風散等方劑。
日常要注意規(guī)律作息,避免熬夜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。飲食上,盜汗者可適當多吃滋陰食物,自汗者可多食用補氣食物。若出汗異常情況嚴重,應及時就醫(yī),遵醫(yī)囑進行診斷和治療 。